O2O的疯狂烧钱大战是不是乌合之众们的狂欢
初读《乌合之众》的时候,我也被该书深深的吸引住了,魏武挥等多位媒体界人士都推荐过该书。但如果用乌合之众来形容当前国内的O2O市场,窃以为有点以偏概全了。国内创业者确实喜好用市场规模、未来前景、用户量等来叙说O2O的美好未来,不过互联网如果不连接服务,不连接线下,光只有线上的互联网价值又能有几何呢?
“渣滓”处处有,O2O不是唯一留存地
吴俊宇在《O2O烧钱大战:一场乌合之众的乐观与狂欢》中提到:“用古斯塔夫·勒庞的《乌合之众》看如今O2O行业的烧钱大势似乎更加清晰。创业者和用户正如一群乌合之众,沉浸在一场真金白银的狂欢之中。O2O创业者用其强大的“伪推理”能力来打动自己和投资人;用户在口口相传中享受吃白食的狂欢与乐趣。创业者纷纷涌入,烧完融资还未盈利后拍拍屁股转身退场;用户每日在各个更优惠的平台间来回穿梭,没有补贴后拍拍屁股转身离开。”
吴童鞋说的这些问题存不存在呢?比如某些O2O创业者骗投资人啦,用户拿到补贴就跑啦等等,这些情况肯定是存在的,但肯定不是所有的O2O项目都如此。经纬创投在其2014年的公开信《Damnthatisawesome!》中提到“经纬在这一年的总投资项目为120起,细分一些看的话,其中17%发生在了O2O领域。”
除经纬创投外,KPCB、IDG、红杉资本、鼎晖创投等,也纷纷在O2O领域频频出手,不仅如此,BAT等互联网巨头也纷纷扎根O2O,百度CEO李彦宏甚至表示,将200亿元的投入花在百度糯米上,其在O2O领域的决心可见一斑。我在这里要说明的是,即使各个垂直细分领域的投资额动辄几亿、十几亿美元的融资额,但投资人肯定不是傻子,创投的钱没那么好“骗”,就算被“骗”,也是他们心甘情愿的,投资人看中该市场的潜力,看中该企业的未来价值,才会给其投资,KPCB、IDG、红杉资本、鼎晖创投们不可能不明不白的就给创业者投资。
我们不能因为“市场”热,就说其是一群“乌合之众”的狂欢,相对于现在来说,十几年前的百度、腾讯、阿里巴巴更像是乌合之众,但如今他们都成了。
当然,市场的热度不可避免的带来一些“渣滓”的诞生,比如刷单、比如服务跟不上线上的信息宣传,比如用户黏性低,再比如同行业的竞争,来自线下的竞争等,这些都是O2O发展的“渣滓”。但,任何一个行业的发展不可避免的会带来一些问题,电商发展初期,也是依靠补贴带来的用户,比如某宝,最初邀请新用户注册可获得5块钱,电商诈骗现象到现在还存在,而刷单几乎是普遍的行为。搜索引擎、手游、包括互联网媒体等,最初都或多或少存在“渣滓”现象,O2O并不是“渣滓”的唯一留存地。
创业门槛提升了,烧钱最“直接”
互联网用户的质量已经由最初的“小白”阶段,进入使用互联网的初级阶段,如互联网支付、互联网交易、互联网信息获取等,用户已经可以自由的操作了,所以如果创业者仅仅依靠搜索引擎、广告联盟的硬广,仅仅依靠线下的口碑传播,想要获得大量用户是难上加难。
互联网再也不是“一本万利”的时期了,少量投入就能获得大量回报,用户的刚需已经被BAT等互联网巨头们抢占,创业者们不可能再在该领域和BAT们“抢食”,创业者需要做的是,如何满足初级阶段互联网用户的需求,比如上门洗车、婚嫁、招聘等,用O2O的方式来解决用户的需求。
所以,要想获得用户的青睐,让用户敢去使用,愿意去接触互联网公司的服务,由创业公司“烧钱”的形式吸引用户初步使用,然后再逐渐形成更深层次和多频次的产业链,这是最直接也是最有效的方式。
由赤裸裸的硬广到用户消费服务,这是非常长的一个周期,而烧钱是不一样的,用户能够直接享受产品提供的福利,以打车软件为例,打车软件改变的是用户使用手机来匹配打车信息的方式,打车软件也从来没想过要直接和出租车进行竞争,他们改变的是,用户与司机的基础信息匹配,同时用户可以看到司机的评价,用户是先有打车需求,其次再有补贴的。打车软件的本意也并非要和出租车直接竞争,实际上出租车司机也非常愿意使用打车软件,谁不愿意多接几单呢?用户也一样,当路边招手就有的地方,没有补贴的情况下,用户是不会去使用打车软件的,而在有补贴的情况下,用户不仅能解决出行需求还能便宜,烧钱是最直接有效获得用户的方式,不服不行。
烧钱所面对有两个方面,一个是留存率问题,另一个是盈利问题。留存率方面,O2O改变的是,用户使用服务的方式,以餐饮为例,用户通过互联网工具来获取基础信息,如附近哪里有好吃的,都有哪些口味,地址在哪里,是否有wifi、停车场等,O2O最基本的解决了信息问题,到了第二步,是支付问题,线上的支付工具还是有诸多方便的,如不用找零、不用排队。用户之所以会离开的原因在于平台的竞争、优惠力度的大小等,比如上门美甲,北京一下子涌现了几十家同类平台,用户肯定会形成浮躁的风气,但一旦这个行业出现垄断以后,用户还是会去使用最大最方便的平台,在使用互联网的方式上,用户不会改变,创业么,本来就是“投机”,有人行,肯定有人不行。
另一个问题是盈利问题,互联网公司死命的烧钱,真的就亏本了么?滴滴打车、快的打车等打车软件直接催生了大量用户使用各自的支付工具,这对于支付宝、微信支付来说,价值还是非常大的。餐饮企业通过团购、微信、ERP管理软件等,也间接的为商店做了营销推送,而他们付出的是优惠券,要明白的一点是,他们是在用“零利润”来做营销,而不是亏本,用短期内的不盈利来获取长期的用户和更广的口碑宣传。
肯定有人有疑问了,发传单也是优惠呀,试问,现在还有几人愿意去看铺天盖地的传单呢?用户获取信息的方式发生了改变呀,将自身的优惠信息传递给用户,这不算盈利吗?O2O从侧面也间接促使了线上商家的服务质量提升,用户能传递好的口碑,也能传递坏的口碑,所有O2O能成的前提是,能够与之匹配的线下服务,渣到家的线下商家,O2O可不是它的救命稻草。
不少人写到了“O2O的X个问题”,“O2O是个坑”、“O2O的垃圾服务”等,但线下O2O服务面临的是非标准化的用户,不是所有用户都一模一样。互联网公司的产品只要把框架搭好,随便用户在上面交流、交易,而O2O的服务体系是完全不同的,线下可以有标准化的产物,线下就完全不同了,不同的人,不同的心态,不同的时间和地点。
面对着一群不一样的人,O2O领域的创业者们只能在烧钱、服务等方面逐步提升用户体验,逐步减少服务的BUG,而这些,都是需要有实践来一步步改变的,我们更应该用好的心态来接受他们的改变,直至他们成为一个可以“凑合着用”的产品。
所谓“看花容易绣花难”,看到O2O领域的不足很容易,不能因为有困难,有渣滓,就不去做,我始终相信,互联网是朝前走的。“O2O创业这一领域已经充满了乌合之众的狂热情绪,他们盲目乐观,他们逻辑混乱,他们总能陷入自high的高潮之中。”想要“投机”么,肯定不是所有人都能成的,那么多互联网公司,也就出了BAT三巨头,面对可能出现的机会,不去试一把着实太可惜。